上个月我朋友来深圳出差,导航显示离酒店只剩800米。他硬是步行迷路四十分钟——每走三百步就忍不住停下来拍九宫格发朋友圈,背景从蓝花楹隧道切换到落羽杉湿地不带重样。
深圳人现在人均躺平面积14.75㎡,这个数字啥概念?相当于每个市民自带两个麻将桌大小的天然氧吧。更绝的是全市1320个公园,密度比奶茶店还夸张,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最近把冰柜改成了园艺工具租赁点。
官方今年搞了个狠活叫”五年百万树木计划”,这架势比丈母娘催婚还执着。去年刚种完53万棵,今年又要怼50万棵,我怀疑深圳公务员的KPI是按年轮计算的。最骚的是认捐系统,现在年轻人约会新项目:在梧桐山认养棵情侣树,分手了还能APP操作”树木继承权转移”。
说到季节限定皮肤,深圳的树可比网红会整活。三洲田的樱花能让你分分钟穿越京都,华侨城的凤凰木红得跟火锅底料似的。前阵子洪湖公园的落羽杉集体换上焦糖色大衣,大爷大妈们扛着长枪短炮抢机位的样子,比追星族还狂热。
有回我在景田北街等公交,眼睁睁看着行道树在三个月里换了四套装扮。从宫粉紫荆到黄花风铃木,这变装速度让隔壁万象城的橱窗模特都自愧不如。现在连城中村握手楼缝隙里都支棱着立体绿化墙,外卖小哥等单时都在研究蕨类植物品种。
最魔幻的是深圳的树会搞互联网+。扫码看树龄都算基础操作,有些古树名木自带电子身份证,浇水记录比我的健身数据还详细。听说最近在测试”树木情绪监控系统”,我寻思哪天行道树要是压力值超标,会不会弹出心理疏导二维码?
朋友说在深圳活得不如一棵树:人家有专属养护团队,定期体检还能公费环游——今年光明科学公园的南洋杉就是坐冷链车来的。更别说那些住豪宅区的树,身价分分钟超过码农十年薪资。
但你说这是面子工程?上周台风天我亲眼看见新洲路的老榕树用气生根牢牢抓住地面,突然就懂了为啥深圳人管古树叫”在地长老”。这些钢筋水泥里的绿色钉子户,确实比房产证更能给人安全感。
现在深圳人打招呼都换词了:”今天你种树了吗?”比问”吃了吗”更有排面。要我说这座城市的终极浪漫,就是把GDP和年轮一起野蛮生长。